阿 訇
波斯语Akhund的音译,亦有译作“阿洪”或“阿衡”者。原意为教师,回族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一般在清真寺主持教务,经堂任教,为信众诵经和举行宗教仪式。其中担任寺坊宗教首领和任教“经文大学”者称为“开学阿訇”。阿訇资格的取得,以前大多数曾在经堂学习,并经过“挂幛”或“穿衣”毕业者,现多为国家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并经省级伊斯兰教协会资格认定的能够独立主持伊斯兰教教务活动者。不在清真寺内任职,而应邀为教徒念经,主持婚姻及殡葬仪式等宗教活动者则称散班阿訇。
伊玛目
阿拉伯语Imam 的音译,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原意为“首领”、“表率”、“站立前列者”,在专指穆斯林集体礼拜时的领拜者,或指清真寺的教务工作负责人。什叶派尊称其政教首领为伊玛目,如“十二伊玛目”。逊尼派对著名宗教学者或学派创始人也称伊玛目。
穆安津
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又译“穆艾津”。意为“宣礼者”。中国穆斯林称为“唤礼”。清真寺按时传呼信徒赴守礼拜者的专称。唤礼词基本固定,并带有一定韵律,大意是: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证明安拉独一,快来礼拜,快来得救。中国回族穆斯林称之为唤班克。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中还有设穆安津的。有的清真寺则由寺师傅(穆扎维尔)或满拉兼任。
掌 教
回族伊斯兰教中主持清真寺教务,寺坊穆斯林的宗教首领。清初回族伊斯兰教经学家马注在《清真指南》中说:“掌教司风化之源,即为一方之官长。”通常由品学兼优、具有较高威望的穆斯林学者或经师担任,一般由该寺坊穆斯林共同协商选聘。唐宋元时期,清真寺大体为“卡迪”掌教。明清时期大体为“伊玛目”掌教。清末以来为“阿訇”掌教。掌教称为“开学阿訇”或“教长“。
海推布
阿拉伯语khatib的音译,又译“赫蒂布”、“哈梯卜”原意为“劝谏”、“告谕”。清真寺主持宣教仪式者的专称。聚礼、会礼时,海推布执杖,登上讲坛(敏拜尔),朗诵“虎图白”(演讲辞),宣讲教义。
海里发
清真寺的学员,普通都称他们为“海里发”,原是替位的意思,久而久之,都以为海里发便是学员,其实这是错误。海里发既会制纸,尤其必须会抄写经文。往往他们可以向远在一二百里以外的教长们去借经抄写,然后展转传抄,由一而十,由十而百。有时,由亚拉伯带来一本经,没有数十年,差不多每位教长手里都要有一本。这样刻苦好学的爱教精神,直到现在还存留着呢!
满 拉
满拉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旧译“满喇”、“曼拉”。一说系阿拉伯语“毛拉”的变化,一说为突厥语“蒙拉”的转音,原意均为“伊斯兰学者”,在中国专意为“求学的人”,专指清真寺经堂学校的学生。“满拉”称谓,主要流行于陕、甘、宁、青等省区,其它地区则称“海里凡”,系阿拉伯语“哈里发”(意为代理人、继承者)的转音。中国穆斯林取其“代圣传教者”、“宗教接班人”的意思。新疆地区称为“塔里布”。
嘎 里
指按照一定韵律及要求诵念古兰经的诵经师。